发布时间:2025-04-05 03:10:59 来源:新闻大数据网 作者:听风
赣榆海头的“渔家法庭”、东海双店法庭的“青松岭旅游巡回审判点”、灌南长茂法庭的“法务邮政”……近年来,连云港法院致力于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将司法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的最末端,打造具有连云港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相关经验做法、品牌打造在全国、省市屡获殊荣。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人民法庭处于法院司法服务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前沿,承担着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稳定和谐、保障和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据统计,近三年,连云港全市人民法庭共审结民事案件27502件,结案数占同期基层法院民事案件的18.44%。有2家法庭荣获“全国优秀人民法庭”,1家法庭荣获“全省优秀人民法庭”,赣榆区法院被确定为省法院“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当好“法治参谋”,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作为审判体系的“神经末梢”与基层解纷“桥头堡”,人民法庭的生命力扎根在深深的泥土里。“基层百姓产生矛盾纠纷,基本上是因为当事人不懂法。在案件审理中,我们坚持调解优先,目的在于调顺民心、调出和谐、调稳根基。”提起基层人民群众的纠纷,2022年“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赣榆法院城头法庭副庭长方圆深有体会。在一起死亡赔偿金纠纷案中,被继承人张某的母亲、妹妹与张某妻子、儿女因张某死亡赔偿金产生纠纷。如果一判了之,势必导致一家人形同陌路。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方圆整理出七套调解方案,同时赣榆法院邀请连云港市三级人大代表等十余人参与调解。最终,这起纠纷得以顺利化解。该案入选连云港市第二届全市执法司法“十大典型案例”。在审理胡某诉连云港某水产公司虾苗纠纷案时,赣榆海头法庭发现,涉渔电商企业商户虚假宣传、职业打假、交易价格约定不明、缺少行业规范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此,海头法庭联合电商协会、渔业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等召开服务电商联席会,为涉渔电商企业商户提供精准司法服务。司法案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人民法庭在发挥司法建议的社会治理作用上具有独特优势。对于在案件中发现的社会治理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人民法庭以司法白皮书、司法建议书等形式,及时提供给辖区党委政府做决策参考,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成讼情况进行精准画像,找准问题成因,及时发出预警,提出治本之策。紧盯辖区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短板和根源,东海双店法庭通过“产业园+法庭”和“鲜花基地+法庭”模式与产业园及基地管委会合作,成立“法官工作室”,对园区高频案件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定期反馈,精准服务辖区农业经济发展。海州板浦法庭依托“法治桥头堡”品牌制定《民营企业法律风险提示书》《农村集体资产保护风险提示书》,梳理涉农纠纷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辖区党委政府提供法律风险提示,保障乡村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定制供给”,融入乡村振兴发展大局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人民法庭作为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法院”,是最贴近农村的司法机关,承担着助推乡村振兴“神经末梢”的重任。连云港法院找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法治需求,多次召开全市法院党建赋能“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推进会和全市法院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推进会,以“一庭一特色”品牌创建为抓手,全方位融入当地乡村振兴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市人民法庭积极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县区发展的“一庭一品”,为辖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东海双店法庭设立“青松岭旅游巡回审判点”,为苏北最大的鲜切花产业基地和温泉度假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个性化司法服务;灌南长茂法庭“法务邮政”品牌创新将法庭诉讼服务智能终端与邮政网点相结合,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赣榆海头法庭通过开展“船上开庭”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渔船上,受到省法院工作报告“点赞”,“渔家法庭”护航“渔家人”平安共富路案例入选全国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海州板浦法庭将《镜花缘》文化中的“不争”贯穿到婚姻家事纠纷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以“善治”促“和合”;连云徐圩法庭“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巡回审判点”做好涉石化产业上下游链条案件的审理,妥善审结涉企案件319件,解决争议标的额12亿元。实现“融合作战”,协同联动发挥法治合力“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不是简单地将案件挡在诉讼之外,而是全社会系统、科学、合理地分工合作,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最大限度预防纠纷风险,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人民法庭作为参与主体之一,必须树立整体思维,积极寻求支持,避免单打独斗。”连云港市中级法院副院长孙玉告诉记者。为全面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赣榆2家人民法庭首创“法庭e站”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联合预防、化解,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已建成“法庭e站”7家并实质化运行,致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连云港新模式。连云港市中级法院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的意见》,对司法服务融入基层治理这一要求予以明确:推动“万人成讼率”指标纳入辖区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建立健全与基层政法单位的协调工作机制,形成以村联络员为调解基础、以乡镇司法所为法律支持、以人民法庭为司法后盾、以派出所为强力保障的纠纷排查调处体系。驻庭人民调解工作室、“法治副片长”……一项项经验举措历久弥新。在此基础上,全市人民法庭加强与各类基层组织积极联动、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主体的解纷功能,依靠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赣榆海头法庭成立全省首家人大代表参与涉诉纠纷化解工作站,并作为多元解纷创新项目在全省法院推广,近年来成功化解数百名建筑工人追索140万元工资款等多个群体性纠纷。东海4家法庭利用现有的乡镇综治中心、法官工作室等挂牌成立融合法庭,实现人民法庭与镇村两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相融合。来 源 |江苏法治报头版头条记 者 |王晓红通讯员 |张晓晓、刘志远编 辑 |王瑞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